秋分时节
节气循天地之道,不知不觉中就把秋天分了。分什么?首先是日与夜。秋分这天,日夜平分,从前的昼长夜短,此后转为昼短夜长。其次是温与凉。暑热的余温到八月底的处暑才收,不过此时说秋凉尚早,过了秋分,才到了凉的主场。汉代大儒董仲舒在《春秋繁露》中说:“秋分者,阴阳相半也,故昼夜均而寒暑平。”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之:“分者,半也,此当九十日之半,故谓之分”。
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,也是秋季的第四个节气。古人将秋分分为三候:初候“雷始收声”。雷自二月春分时节阳中发生,八月秋分时节阴中收声。家乡农谚:“秋分天气白云多,万民欢歌好晚禾,最怕此时雷电闪,冬来物价涨几何?”二候“蛰虫坯户”。意思是说,由于天气逐渐转冷,蛰居的小虫开始藏入穴中,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,以防寒气侵入。三候“水始涸”。此时节降雨量普遍减少,天气变得干燥,水汽蒸发加快,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。
二十四节气中,秋分与春分这“二分”是古人最早确立的重要的节气。在古代,秋分曾是传统的“祭月节”。据史料记载,早在周朝,帝王就有春分祭日、夏至祭地、秋分祭月、冬至祭天的习俗。其祭祀的场所称之为日坛、地坛、月坛、天坛,分设为东南西北四个方向。北京的月坛即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。《礼记》载:“天子春朝日,秋夕月。朝日之朝,夕月之夕。”这里的夕月之夕,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。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来说,秋分是他们望月赏月、庆祝团圆的佳节。不过秋分夜不一定赶上月儿正圆、月光正好,而祭月看不到最好的月亮,岂不是大煞风景?为了与满月相遇,人们就把赏月的时间逐渐移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。“中庭地白树栖鸦,冷露无声湿桂花。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?”天上月圆,人间团圆。望月思亲,情意绵绵。家乡俗语:“八月十五月儿圆,月饼石榴拜神仙”。
秋分时节,也正是秋高气爽、丹桂飘香、蟹肥菊黄的季节,这秋气、秋香、秋味、秋色,像一串串摇曳生姿的秋叶,让自古至今的许多文人雅士触景生情,各有抒怀,催生了许多意味隽永的诗词佳句。宋代诗人陆游诗中有“今年秋气早,木落不待黄。蟋蟀当在宇,遽已近我床。”的诗句,道出了秋分时节的特征。此时,也常有古人生出悲情者,唐诗仙李白在《秋风词》里写有:“秋风清,秋风明,落叶聚还散,寒鸦栖复惊。”诗圣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避乱蜀中所作的《八月十五夜月》诗云:“满目飞明镜,归心折大刀。转蓬行地远,攀桂仰天高。水路疑霜雪,林栖见羽毛。此时瞻白兔,直欲数秋毫。”贾岛的“秋风生渭水,落叶满长安。”成千古佳句。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传唱千古:“无言独上西楼,月如钩。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。剪不断,理还乱,是离愁,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。”其实,秋天比春天更纯真,比夏日更热烈,比冬日更深沉。“秋水共长天一色”,这是秋天的澄澈;“看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”,这是秋天的绚烂。
农谚云:“白露秋分夜,一夜冷一夜。”季节正在向深秋过渡。又有农谚云:“秋分无生田,准备动刀镰”“日光夜色两均长,秋分时节加倍忙”。秋分后降温快的特点,使秋收、秋耕、秋种的“三秋”大忙显得格外紧张。北方地区,农家人忙着割芝麻、收豆子、砍高粱、打谷子、刨花生、掰玉米、拾棉花、倒茬种麦子;南方地区,人们忙着中晚稻的收割,并抢晴耕翻土地,准备冬油菜的播种,好一幅“银棉金稻千重秀”和“凉蟾光满,桂子飘香远”融融相合的丰收美景。故而,国家决定自2018年起,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“中国农民丰收节”,从而使秋分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大日子,成为提升农民荣誉感、幸福感、获得感的好时节,也成了展示农村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取得巨大成就的最好时节。丰收节里的锣鼓伴着欢快的舞步行进,鼓舞人心,振奋人心,心心念念都在筑梦、逐梦、圆梦。
□张炳辉
责任编辑:王亚东
· 版权声明 ·
①拂晓报社各媒体稿件和图片,独家授权拂晓新闻网发布,未经本网允许,不得转载使用。获授权转载时务必注明来源及作者。
②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因转载的作品内容涉及您的版权或其它问题,请尽快与本网联系,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作相应处理。


推荐阅读
-
1
-
2宿州市获水生态补偿资金2050万元 09-19
-
3“国家集采药品进药店”试点启动 09-07
-
4宿州再添4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09-06
-
5
-
6宿州市打造“网络+网格”基层社会治理升级版 09-01